針曖昧 讓他走出針孔傷
許多藝術家用創作改變人生,但也有不少身心障礙者和病患,用生命創造藝術,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未必想矯情的畫出自己的遭遇與怨懟,反而為了幫助生活更難熬的弱勢,或者希望回饋社會—即使他們尚未痊癒,仍須受到救助,但他們依舊運用畫筆,散播生命力量,無論遭逢多少苦難,他們對現況釋懷,並持續面對挑戰;透過畫作,能看見對社會的關懷。
什麼是用生命創造藝術?東華大學藝術設計系二年級的陳傳根,小學一年級得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當時的他以為,那就如同流行感冒一樣,過陣子就沒事了,隨著打針、節制飲食,加上擔任游泳教練的爸爸天天督促運動,如此過了五年,直到讀國中、懂事了,才知道「注射」將跟著他一輩子……他的畫,不僅帶著對世界的深層解讀,還有各種素材,例如注射過的針頭。
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第十四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之前,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就為陳傳根在中正紀念堂舉辦了一次畫展,呈現兩年的創作;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展覽,這時他才十九歲。
陳傳根最滿意的一幅畫是《針曖昧—自畫像》,畫中人物和他外表壓根兒扯不上邊,硬要說有關聯的部分,就是凸出的針頭和針套,他用針頭記錄自己,此外,暖色系元素也傳達了一路的心情。
自畫像的主角,上半身十分強壯,就像健美男模,下半身卻萎縮得不成比例,頸部套了個半開的鎖,堆疊而成的壓克力顏料呈現金黃光澤,畫中人栩栩如生,陳傳根說:「我的外表和正常人沒有兩樣,但是內心、這些年來的感受,就跟針孔一樣,滿是傷痕,不過我還是走出來了。」作品象徵即使人有痛苦,只要對生活目標有信心,例如幫助弱勢,一定能掙脫枷鎖。
瞳孔窺美 用生命紀錄
名為《窺美系列》的畫作中,三幅各有一隻摻雜藍色、紅色、黃色元素的瞳孔作主體,另一幅為雙眼,這個系列的畫是名副其實的「用生命在記錄」,因為畫裡的素材是陳傳根過去作品的零碎片段,他把作品撕裂,放進新畫作,添上樹枝、落葉、發票和銅板,世界的美麗在他帶病的眼角,有不同的詮釋,他說:「治病過程很辛苦,限制很多,每一刻都歷歷在目,雖然是片段,經過後卻也特別動人。」
弟當主角 變成調皮鬼
畫作《調皮鬼》系列,他把小九歲的弟弟當模特兒,代表童年。在健康的弟弟身上,他看見童真,例如假裝自己是魔鬼終結者,消滅蟑螂蚊蟲;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的惡作劇;陶醉在簡單的幻想中;覺得調皮是種快樂。「我覺得自己很陽光,可是看到弟弟,總是無憂無慮無煩惱,常幻想,要是能和他一樣該有多好?」《洗悅》系列裡的弟弟,則讓顏料恣意灑在臉上,也是陳傳根嚮往的痛快。
進體育班 游泳獲佳績
說起陳傳根十九年來的心路歷程和比賽成績,無法一下道盡。陳傳根憶及六歲,體重忽然減輕,尿一排出就招來螞蟻,檢查發現罹患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他無法享用豐盛的營養午餐,好在有奶奶特製的低鹽少油便當,再由父親專送到校,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他學會獨立為止。
陳傳根也不負眾望進入體育班,高中在校成績更保持前三名,書法、游泳、繪畫競賽都獲得絕佳成績。高二時,他參加糖尿病患者全球繪畫比賽,以《我最愛的食物》傳達糖尿病患者對美食的渴望,獲得獎學金五千歐元(約台幣二十三萬四千元),一舉奪下青少年組世界冠軍。發病至今十二、三年,陳傳根坦言,已經走出恐懼,未來期望考取救生員執照,用藝術和游泳幫助更多人。
2010/11/6 人間福報 記者李祖翔 專題報導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81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