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糖尿病患者牙科診療中發生之急症與處置

新光醫院 黃茂栓 醫師

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及併發症:

血糖升高因滲透性利尿作用而引起多尿、口渴和多飲。病人乏力、體重減輕。多進食物,遂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現。急性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為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

慢性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腎病變,眼部病變,神經病變及微血管病變等。其發生、發展與糖尿病發病年齡、病程長短、代謝紊亂程度和病情控制程度相關。這些併發症可單獨出現或以不同組合同時或先後出現

微血管病變以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病及皮膚病變為重要。皮膚皮下出血和瘀斑、紫紺或缺血性潰瘍,潰瘍表淺、疼痛。會有傷口癒合不良、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傷口易感染等問題;常合併感染,甚至繼發化膿性骨髓炎。因此糖尿病患者本身平時就需要注意口腔健康,以避免因牙齒或牙周病變合併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深度頸部感染,甚至更嚴重可能會致命的壞死性肌膜炎。

所以當得知病人有罹患糖尿病時,要注意病人是要接受何種牙科治療,需要做那些預防措施,以減少併發症之產生。

糖尿病患者之在牙科診療中發生急症之症狀

糖尿病患者,在牙科診療中最容易發生低血糖症狀。病人若發生低血糖症狀,臨床上初期可以發生虛弱、緊張、心悸、盜汗,然後病人會漸漸呈現嗜睡、混亂(confusion)、甚至昏迷不醒(coma)。

基本上,低血糖一開始會出現心悸、心跳快、 冒冷汗等前兆,如果沒有警覺,血糖繼續降低,中期會出現昏沉、嗜睡等現象,再下去就會變成休克、缺氧、抽筋、腦水腫等,據研究,症狀發生四小時後,對腦部就可能造成損害。

糖尿病患者之在牙科診療中發生急症之處置

若是病人清醒時我們處置的方式就是直接給予病人食用方糖、糖果、蜂蜜、砂糖、或是果汁等甜食;若是病人開始呈現出意識不清的狀況,我們則要小心有氣管吸入(aspiration)的危險性,可以用靜脈注射點滴糖水,病人可以得到立即地改善。糖尿病患發生低血糖急症時,立刻給予含糖食物後再進一步送醫診治

若發現病患沒反應時處理通則為六字真言 “ 叫、叫、A、B、C、D”

叫 → 叫喚病人、
叫 → 叫別人幫忙、
A → 打開呼吸道(若有異物時,馬上去除異物)、
B → 測量有否呼吸、
C → 測量有否血液循環、
D → 若無心跳,必須馬上考慮是否需要電擊、並立刻給O2 → 給氧氣和置上IV line → 打上點滴及監視生命現象 (Monitor of Vital signs) -- 血壓 ,心跳,呼吸數, 體溫 (BP, HR, RR, BT) 、如有生命現象監視器→ 貼上EKG monitor , BP monitor , pulse oximeter等

病人若仍然是神智不清?
馬上測 eyetone (Finger stick)週邊血糖值 所需時間約一分鐘,
血糖值太低(< 65 mg/dl %)
特徵:皮膚會呈現濕冷即低血糖( Hypoglycemia ), 馬上處置給予50 % Glucose water 2-3 Amp或方糖、糖水 ,觀察病人 2 分鐘 , 若病患真的只是低血糖 ,兩分鐘必定有神奇的改變。
如血糖值太高(> 300~1000 mg/dl% ),發生的原因可能是Insulin不足,或是體內嚴重脫水,則要馬上停止牙科處置,緊急送醫。
如糖尿病患無意識時,不一定是低血糖,也有可能是高血糖,分辨並不容易,但這時可將病人當低血糖處理,因為低血糖較容易有生命危險。
若當血糖值正常時,立刻測兩眼的瞳孔大小 (pupil size) 的 light reflex (30秒內完成)。
並確定呼吸道暢通及生命徵象正常,立即停止牙科處置,緊急送醫,可能需馬上要做電腦斷層。.

糖尿病患者在牙科診療中急症及術後傷口感染之預防方法

1.應充分向患者解釋牙科病情及治療流程及運用疼痛管理的技術並準時看診以降低患者壓力,可適度運用鎮定藥物和適時轉診。

2.糖尿患者應確實做好血糖控制,注意服藥時間,沒有吃飯就不應服藥,降血糖藥服下後三個小時即起作用,為了避免發生低血糖,無法控制意識,造成病情惡化,牙醫師在牙科治療時要有心理準備,必要時要有能力給予急救,不要忽略以為患者在睡覺。

3.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牙科治療前,牙醫師最好將病人安排在早上中段的診次,要請病人不要忘記吃早餐,最怕病人注射胰島素或是吃了降血糖藥,可是卻因為要看牙緊張而忘了吃早餐,這樣非常容易在診療時發生低血糖症,另外若是看診時間較長,會耽誤病人午餐進食時,則要中止診療,讓病人去吃飯。

4.糖尿病患者若要接受牙科手術,如單顆簡單拔牙,血糖值若控制在200mg/dl以內,一般都可以順利進行,術後亦不會產生併發症;但若是要接受較大範圍手術的話,血糖值則最好控制在180mg/dl以內。如果病人的血糖控制的不好 時,要會診病人的新陳代謝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5.因糖尿病患者會有傷口癒合不良、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傷口易感染等問題。牙科手術前需術前服用適量抗生素( 如500mg Amoxillin 一顆 ) 及遵守無菌手術操作規範;術後仍然需服用適量抗生素和適度用漱口水保持口腔傷口清潔。


糖尿病患者本身平時需要注意事項

1.遵守醫師、護理師和營養師指導的自我照護原則。

2.隨時監測血糖,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3.隨身攜帶方糖或含糖食物,一旦有低血糖症狀(如:冒冷汗、心悸、頭暈、發抖等),立即吃方糖或飲用半杯含糖飲料。

4.依身體狀況有恆的做適度運動。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

5.隨身攜帶糖尿病患者識別卡,註明姓名、地址、電話、用藥情況、主治醫師聯絡電話,以便處理緊急狀況。

6.要知道使用糖尿病藥物的名稱、作用、劑量及使用方式,遵照醫囑,切忌自行加、減量或停用。

7.糖尿病患者本身平時就需要注意口腔健康的維護,在接受牙科治療前要告知牙科醫師糖尿病醫療的狀況

http://www.skh.org.tw/Dentistry/os05.htm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糖尿病神經病變

台北榮總 胡啟民醫師,何橈通主任

糖尿病神經病變之盛行率

神經病變是糖尿病主要慢性併發症之一,亦為構成糖尿病殘障及症狀受苦之主要原因之一,其致病之原因與機轉在近年研究中有重要進展。盛行率可由初期之 7.5% 至 25 年後的50%。

糖尿病神經病變之危險因子

累積的經驗已知糖尿病神經症發生有關的因素為年齡、性別(男)、糖尿病期、高血糖控制不良,以及眼底病變之並存等,而與糖尿病之型別無關。糖尿病期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而且並無高原現象,以上均符合代謝因素等後天影響,在致病機轉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糖尿病神經病變之分類

就侵犯部位分類,則約70%之病人屬於「感受--運動--自律混合型神經症」,即既有侵犯屬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之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也侵犯了自律神經系統( 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 )。

剩下的30%之病人則屬於主要侵犯感覺神經系統者,其中又以合併侵犯大小纖維者居多。分別以缺血性與代謝性為主之致病機轉,所引起代表性之糖尿病神經症,各為「單一性神經病變」( mononeuropathy )以及「多發性神經病變」( polyneuropathy )。

就組織病理分類,則又包括神經原病變,近端神經軸病變,遠端神經軸病變,及髓鞘病變等。另外臨床上尚可依有無症狀分成四期:

1. 0期,無神經病變;
2. 1期,無症狀神經病變( asymptomatic neuropathy );
3. 2期,有症狀神經病變( symptomatic neuropathy );
4. 3期,殘疾神經病變( disabling neuropathy )。

糖尿病神經病變之致病機轉

糖尿病神經病變之致病機轉有以下假說:

1. 缺血--即神經血管硬化造成缺血及缺氧,
2. 肌纖維醇( myoinositol, MI )缺乏,
3. 各種單醣醇代謝異常物累積( polyol Pathway ),尤其山梨醇( sorbitol )累積引起滲透壓改變,
4. 神經脂質代謝異常,
5. 低血糖,
6. 蛋白質糖化( glycation of protein )等。

有證據顯示各現象並不互相排斥,除缺血性機轉屬於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外,其他現象多可由高血糖引起之一連串效應解釋,統歸於代謝因素。

近年在糖尿病動物神經生化學研究有重大進展,如醛醣還原醆( aldose reductase, AR )及其抑制劑( ARI )之研究,山梨醇堆積,肌纖維醇缺乏,鈉/鉀離子ATPase活性下降,以及蛋白質激醆C( potein kinase C, PKC )活性下降等。其病理變化顯然與長期高血糖有密切關係,開始時有神經節旁水腫 ( paranodalswelling ),即會影響節間功能,時間久後可造成神經節附近之髓鞘與軸剝離( axoglial dysjunction ),即Ranvier 節破壞,而嚴重影響電訊與介質之傳導。

此種病理在人體與動物是一樣的,早期使用 ARI 可以降低山梨醇,雖然未改變血糖,仍可預防病變發生,甚至使病變回復正常。當然,使血糖正常亦可達到同樣目的,但若晚期已至較嚴重程度時,則已形成不可逆病變。

測定紅血球山梨醇之含量若可普遍化,則不但可用作血糖指標,亦可作為併發症之指標,更可以作為用 ARI 治療併發症效果追蹤之指標。 ARI 在人體臨床試驗正方興未艾,測試中的種類亦多,使用最長久之報告為一年左右,其效果則並不十分一致,一般而言療效尚有待大規模臨床試驗來進一步觀察。

由以上之進展,再回頭檢定人體糖尿病神經病變之病理變化時,發現年齡扮演極重要之角色。例如早期IDDM病患之神經病變,較類似動物模式之神經病變;但在較老年之IDDM與大部份 NIDDM病患之神經病變,則較多有「多病灶性神經病理病變」 ( multifocal neuropathology ),後者同時發現,神經微血管有廣泛性之糖尿病變( microangiopathy )或血管硬化 。因此,目前在人體糖尿病神經病變之自然病史與致病機轉上,可能之假說如下:在代謝因素之長期進行中(山梨醇不斷堆積等),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與動脈硬化亦持續加速進行,晚期更加上代謝因素中形成之不可逆糖化蛋白質 ( advanced glycation product, AGE )堆積,終導致多樣化之病理變化,與臨床上難以治療之嚴重神經病變。

就臨床而言,神經病變顯然具有異質特性,此點甚重要,文獻上不斷有廣泛部位的、不同部位的神經侵犯報告,較顯著的例子,如動眼神經病變,突然發生,卻可能在2-3月內恢復;又如一類較急性發作,具痛感之神經病變,可能在一年內緩解;但其他神經病變則較慢性發作,持久而緩慢進行,甚少改善,類此必然經由不同致病機轉,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了解。

糖尿病神經病變之檢查

人體神經病變之定量測定及檢查,己有許多可靠方法,但其缺點有變異性大、重複性低、及與臨床相關性仍不理想等。評估周邊神經功能方法包括

1. 電生理檢查,如感覺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 ),重複性最高,但與臨床相關性低。
2. 振動感受閾( 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 VPT ),代表大纖維感覺神經,與糖尿病足部潰瘍發生率有密切關係。
3. 溫差試驗( thermal discrimination test, TDT ),測試小纖維感受神經,與痛感之神經病變有關。

在自律神經病變定量診斷方面,則已有簡單可靠,且重複性高之方法,包括以心跳變異與血壓改變為主之「心臟血管反射試驗」( cardiovascular reflex test,CVR ),以及測量表皮微循環反射試驗 (microvascular reflex test, MVR) 等。最近利用複式動作電位反應,尤其是內側蹠部感覺動作電位( medial plantar sensory action potential, MPSAP )極受重視,可能早期診斷糖尿病神經病變,及做為治療之指標,值得注意其將來之發展與應用。

糖尿病足部問題,是一重要且特別的併發症,因素包括血管病變引起之缺血問題、神經病變,以及外傷與細菌感染等。糖尿病人之皮下氧壓較正常人高( 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 ),但對刺激之反應則較差,表示血管收縮張力異常,該縮未縮,該張又不能更張。此點極有臨床意義,例如足部對壓力後之反射性充血反應亦大為減弱,此點可用雷射都卜勒儀( laser doppler flowmeter, LDF )簡易的偵測出來。因此,長時間站立,很可能影響足部高壓處之血流,而使局部組織受損。足部皮膚之營養受損亦是一事實,神經性血管反應不良是原
因之一,因為負責痛覺之無髓鞘C神經纖維,可控制痛覺及發炎反應,臨床上可皮下注射 10% 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 ),來引起神經軸反射性血管擴張,由之代表表皮微血管循環,對外來刺激之神經性血管反應潛能。以上不僅提高糖尿病神經病變之早期診斷,且對預防足部問題之發生,有重要意義。

糖尿病神經病變之治療

目前臨床糖尿病神經病變之治療,仍未有實際有效方法。在理想上,針對已知致病機轉之治療方法,應包括如下:

1. 良好控制血糖,
2. 補充 MI,
3. 使用 ARI 以降低山梨醇,
4. 使用 PKC 類似劑,
5. 使用蛋白糖化之抑制物,如aminoguanidine,
6. 改善神經之微血管循環等。

大家已有共識,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之最基本且有效方法,就是良好控制血糖。用胰島素積極治療(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IT )以達到嚴格控制血糖( tight control ),雖然最理想,但一來需良好之訓練,二來必須小心預防低血糖之發生,因為就神經而言,低血糖的傷害,並不下於高血糖。至於「甲基B12」( methylcobal ),r-linolenic acid (GLA)以及神經鞘營養素ganglioside等,仍有療效之報告。有關特異治療方面,多半是症狀方面,及自律神經症方面。除藥物外,醫師之另一重要責任,在儘量不使病況惡化,以及對預後有所警覺並採
取必要措施。例如,在DPN方面,足部之保養;在DAN方面,呼吸衰竭、低血糖無自覺症(hypoglycemia unawareness)、無痛性心肌梗塞之診斷、神經性膀胱症之處理、以及環境極端寒熱之保養等,均需有所注意,常可預防一些不必要的殘障後果。

http://www.vghtpe.gov.tw/~meta/dm_neu.htm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第一型糖尿病友也能懷孕生子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也能健康懷孕享天倫之樂,江姓女病患(右)昨天帶著丈夫與四歲大的女兒現身說法,她出示每日監測的血糖表格,鼓勵糖尿病患者勇敢有毅力地面對病症。
(記者林秀姿攝)

自由時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女性糖尿病患只要血糖控制得宜,一樣可懷孕生子!昨天一名江姓女病患在先生陪同下,帶著4歲大的女兒現身說法,分享她安全懷孕的心得。

江姓女病患是在民國87年懷孕時,寶寶不幸胎死腹中,她才發現自己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為了控制病情,她和丈夫遍尋名醫,曾試過中醫針灸、氣功診療等方式,偏偏她重視口慾,以致血糖控制不佳,讓她很挫折,還曾因為低血糖而意識不清、昏眩、視力不佳,讓她跌入絕望中。

直到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接受診療,和該院區的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討論後,除了聽從醫囑,每日自行監測4次以上血糖,並且做成表格,也力求生活作息規律化。每天傍晚固定運動,飲食也控制種類與分量,即使偶爾大吃大喝,也會適度調整胰島素注射量,才得以控制血糖。

她也因此在民國92年順利產下健康女嬰,女兒現在已4歲多;江小姐說,懷孕前夫家擔心糖尿病會遺傳,但洪建德醫師認為,遺傳機率低,她還是可以正常懷孕。洪建德說,江小姐的例子可以鼓勵糖尿病友勇敢面對病症,並且和病症和平相處。

控制血糖 第1型糖尿病做「人」成功
【聯合報╱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

2007.10.12 04:02 am

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江翠薇昨天偕同先生和女兒現身說法,第一型糖尿病婦女一樣可以享受結婚、生子的天倫之樂;她在民國87年發病,經過將近十年,糖化血色素維持6.5%,血糖控制幾乎接近完美。

江翠薇昨天表示,生命中遇到兩位貴人,一位是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洪建德主任,另一位就是她的先生。她懷第一胎時,懷孕到31周,嬰兒不幸胎死腹中,才發現原來自己有第1型糖尿病,能再成功懷孕、平安生下女兒,要感謝這兩位貴人。

學企管的江翠薇,是洪建德遇過對病程記錄最周詳、合作的病人,每日監測4次以上血糖,並做成統計表格圖表,在每次門診中與醫師討論病情。

江翠薇表示,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患者無法享受美食,其實只要懂得換算碳水化合物,配合注射胰島素,偶而還是可以和家人享受大餐。生了女兒後,加上先生家人的支持,讓她更加督促自己一定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健康,為家人勇敢健康地活下去。

她的糖化血色素從入院8.7 %降為6.5%,幾接近標準5.6%。

洪建德表示,第1型糖尿病婦女,很多人在擇偶上與婚姻上會遇到挫折,甚至因此誤了青春,臨床上也發現病人就診時,有憂鬱症的傾向,其實患者只要在嚴密的血糖控制下,還是可以安全懷孕,江小姐是最好的例子。

洪建德認為,治療糖尿病除了醫師,病人的配合非常重要。台灣的糖尿病患有45%的人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55%的人知道但又不願意去承認事實,否定期很長,等至就醫時,病況已惡化。

【2007/10/12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重大突破-- 皮膚細胞變幹細胞

看起來, 這項技術有可能應用於第一型糖尿病治療!
----------------------------------------------------------------------------

醫學重大突破 人類皮膚細胞成功變身幹細胞
中央社 2007.11.21

美日科學家已成功讓人類皮膚細胞轉變成具備變色龍般能力的胚胎幹細胞,這是一項驚人突破,有朝一日或許能提供與複製胚胎相同醫療效益,卻不會引發倫理道德爭議。

美日兩個研究團隊今天同時發表的兩份劃時代論文,披露這項研究突破。這是繼五個月前科學家宣布,成功藉由基因操控,讓老鼠皮膚細胞變成擁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性能後,美日研究團隊於競相邁向在人類皮膚細胞上獲得相同突破的難分軒輊成就。

這項「直接重新編程」技術,可規避一大堆倫理、政治和實務障礙,這些障礙妨礙了藉由複製胚胎製作人類幹細胞的各種嘗試。

知悉這項研究工作的科學家表示,仍存在諸多科學疑慮,繼續追求複製策略依然至關重要,但這項新突破是一個重大成就。

一直致力於自複製胚胎中取得人類幹細胞的美國先進細胞科技公司科學長藍札表示,「這項研究代表重大科學里程碑,相當於生物學上的萊特兄弟首架飛機。」

藍札表示,「有點像是曉得如何把鉛變成黃金」,但也警告指出,當前距離提供醫療效益還很遙遠。

但其中也有一個圈套。現階段,這項技術必須擾亂皮膚細胞的DNA,有引發癌症的風險。因此在胚胎幹細胞最廣受人稱道的應用上勢必仍無法讓人接受,即製作理論上能用來治療諸如糖尿病、巴金森氏症和脊椎受傷等疾病的移植組織。

但DNA擾亂是這項技術的副產物,專家表示他們相信能予以避免。

這項新研究突破分別發表在「細胞」和「科學」期刊網路版。在細胞期刊發表的論文,來自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來自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幹細胞先驅湯姆森實驗室的專家游瓊英(Junying Yu,譯音)領導的研究團隊。

兩個研究團隊均報告指出,已在一連串實驗室試驗中,成功製作出宛如幹細胞的細胞。

現年四十八歲的湯姆森於一九九八年宣布,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分離出人類胚胎幹細胞,因而登上媒體頭條。

山中教授於二零零六年宣布,藉由基因操控成功讓老鼠皮膚細胞擁有類似胚胎幹細胞性能,雖然與真正胚胎幹細胞有很大差異,但這項研究仍引起科學界矚目。今年六月,山中的研究團隊和另外兩個團隊宣布,他們已成功製作出幾乎與幹細胞無法區分的老鼠細胞。

美日研究團隊在新研究中,選擇來自組織提供者的不同細胞。山中操控來自一名三十六歲婦女的顏面細胞,湯姆森的研究團隊則使用新生兒的包皮細胞。

美日兩團隊基本上採用相同技術,都是利用病毒將四個基因運入皮膚細胞內,這些特定基因已知能啟動和關閉其他基因,但到底如何產生出類似胚胎幹細胞性能的細胞依然成謎。

湯姆森表示,「人們不曉得會是這麼容易,全美數以千計實驗室都能辦到,基本上明天就能。」

威斯康辛校友研究基金會已替這項新研究成果申請專利,該基金會擁有湯姆森相關研究的三項專利。基金會發言人表示,湯姆森使用的四個基因當中的兩個,與山中的方法不同。

這項新研究成就顯示,直接重新編程技術也能產生與當事人在遺傳上完全相符的多功能細胞,但卻能避免複製方式可能引發的諸多問題。

其中之一是,無需提供未受精的人類卵子。取得未受精卵子供研究十分困難,而且需要動手術為捐卵婦女取卵。且在複製時,卵子用來製作胚胎,為取得幹細胞必須摧毀胚胎,美國總統布希、羅馬天主教和其他團體均反對這項作法。


人類皮膚細胞製作幹細胞新方法問與答
中央社

胚胎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器官組織。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希望找出方法製造出這種在遺傳上與病患完全相符的幹細胞,因為這或許能夠成為治療疾病與身體損傷的新方法。

他們透過複製來製造幹細胞,這必須利用胚胎。但現在透過「直接重新編程」,科學家找到新方法,可以製造出看起來與幹細胞幾乎一模一樣的細胞,而不必動用到胚胎。以下是這項技術的問與答。

問:這是多大的突破?

答:非常大。一位研究人員將此比喻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複製出桃莉羊的科學家韋莫特說,他不再使用複製來製造幹細胞,開始測試這種新方法。

問:這項新方法有什麼好處?

答:可供研究使用的人類卵子相當缺乏,而這項新方法不需要用到女性未受精的卵子來取得胚胎,也不用摧毀胚胎,因為要取得幹細胞必須從胚胎中獲得,而某些團體基於道德與宗教理由,反對這種複製方法。

問:這是否代表科學家不再需要人類卵子或胚胎?

答:並非如此。科學家表示應該繼續利用胚胎幹細胞進行研究,但這項新發現可以降低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需求。

問:新方法如何進行?

答:在皮膚細胞中插入四個基因。科學家知道,這些特定的基因可啟動或關閉其他基因,這些基因組合可將皮膚細胞轉變為類似幹細胞,但究竟如何達成仍是個謎。

問:這些細胞就是所謂的「成體幹細胞」?

答:不是。所謂成體幹細胞可在人體內發現,已具備轉變成各類細胞的能力,不需要再插入四個基因。

問:這種新方法是否有任何缺點?

答:初期階段使用這項技術會干擾皮膚細胞的DNA,可能引發癌症。以此方式製作幹細胞作為疾病治療的方法目前仍無法被接受。但DNA遭干擾只是這項技術的副產物,專家相信會有預防之道。

問:這對於一般人的意義何在?我們可以預期很快出現新的治療方法嗎?

答:幾年內還不行。除了克服癌症障礙,科學家還必須解決這些細胞的基本問題。在醫學方面,科學家可先利用這些細胞從事實驗室研究,例如篩檢可能的藥物。


培養不破壞胚胎幹細胞 日美研究成功
中央社

醫學雜誌「細胞」及「科學」,今天不約而同的發表了日本及美國醫學研究小組,不需要破壞胚胎,可培養出幹細胞的技術。這項重大突破,不僅使幹細胞的培養成本降低,也解決了幹細胞培養及移植的道德問題。

許多幹細胞的培養研究是以細胞複製的方法,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小組另闢新路,重新將成熟的細胞回復到類似原生胚胎的狀態,這些細胞可以再轉化成其他組織細胞,例如心臟細胞。醫學專家希望培養出的組織細胞可以用作治療,例如修補心臟的缺陷。

「紐約時報」引述舊金山加州大學的幹細胞專家布列洛克指出,這種培養方法比較容易,他相信許多實驗室都會開始嘗試。

兩個研究團隊的方法都是在成熟的人類細胞注入基因,研究人員尚未能解釋為何分子時鐘會倒轉,致使成熟的細胞會回復到類似胚胎細胞。

不過,這種方法培養的幹細胞仍有風險,因為研究人員必須借助危險的病毒來傳送基因到細胞內,而這樣培養出幹細胞用於人體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也積極試驗,希望找到無害的病毒來執行傳送基因的工作。


幹細胞培養新技術讓科學夢想即將成真
中央社

在培養皿中培植可供移植的心臟,讓被截斷的手臂再獲新生,這些類似科學神話的想法,透過科學家今天公布一項突破性的研究進展,將人類皮膚細胞轉變成幹細胞,讓夢想幾近成真。

「先進細胞技術公司」著名生物學家蘭薩表示:「這真是醫學研究中的重大發現,只要從患者身上拿下一點點的細胞,不論是從口腔刮下或是皮膚細胞,就可以在實驗室裡變成幹細胞。有點像學習如何把鉛變成黃金一樣。」

蘭薩指出,雖然這個研究還在初期階段,但「未來的潛能」無限。

使用皮膚細胞可以讓醫生利用特定病人的基因密碼製造幹細胞,排除身體對移植外來的組織或器官產生抗體排斥。

同時也可以用幹細胞自身可無限複製,及可以變成二百二十二種人體不同細胞的特性,來模擬測試新葯,和研究阿茲海默症、糖尿病、癌症等病因。

目前由於副作用和技術及取得人體胚胎等問題,使得取得幹細胞的實驗受到層層限制。新技術雖然還未達到成熟階段,但由於成功希望很高,連曾經複製第一隻複製羊桃莉的英國蘇格蘭科學家韋莫特,都放棄他原本複製胚胎幹細胞的工作,將研究目標轉到皮膚細胞。

韋莫特表示:「事實上,用這種方式所得到的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相同,同時將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幹細胞生物時代。」其中最大的成就在於,新技術非常簡單,只要四個基因就能把皮膚細胞變成幹細胞。

目前待克服的是找到一種安全的皮膚細胞轉換方式。

由美國和日本兩個研究團隊所研發的新方法,都是利用逆轉濾過性病毒,把四個基因輸送到細胞中,但此舉會增加細胞突變的風險。雖然這個結果會延緩將幹細胞用在治療上的時間,但不會阻止研究人員利用細胞研究疾病和研發新葯的腳步。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認識胰島素

什麼是胰島素?

胰島素是一種從胰臟分泌的荷爾蒙,它能協助醣類的代謝,因此,可以降低血糖。

注射用的胰島素有幾種?
目前市售的胰島素,主要為應用基因工程產製之人型胰島素。從外觀可分清及濁的兩種溶液,清的是短效、速效型及基礎胰島素,濁的是中效、長效或預混型。

注射胰島素會不會使病情更嚴重?
不會。注射用的胰島素和人體內製造的胰島素作用是一樣,可以幫助控制血糖,預防合併症的發生。

胰島素能不能口服?
胰島素在胃中會被消化液破壞,因此口服沒有療效。

胰島素有什麼副作用?
以往豬或牛的胰島素含雜質多,長期注射部位容易發生紅腫、搔癢、凹陷或凸起硬塊,但目前因多改用很精純的人型胰島素,這些情形就很少發生了。

哪些人須注射胰島素治療

1.第1型糖尿病患者

2.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其他治療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或當遭遇重大生理壓力(如手術或感染)時可能需要注射胰島素。

3.糖尿病患者於懷孕期間及妊娠性糖尿病當飲食控制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

4.糖尿病酮酸中毒與高滲透壓性高血糖狀態時常需要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種類和作用時間

胰島素製劑

外觀

作用開始hr

作用高峰hr

有效作用時間hr

最長作用時間hr

速效

Lispro或Aspart

0.2~0.4

0.5~1.5

3~4

4~6

短效

Regular insulin

0.5~1.0

2~3

3~6

6~8

中效

NPH / Lente

2~4 / 3~4

6~10 / 6~12

10~16 / 12~18

14~18 / 16~20

長效

Ultralente & Ultratard

Insulin glargine

6~10

1.1

10~16

18~20

24

20~24

24 +

預混型(70/30)

0.5~1

雙峰

10~16

14~18

胰島素的保存?
1.未拆封的胰島素可在攝氏2-8度冰箱中冷藏儲存,至包裝上標示的保存期限。

2.開封後胰島素置於室溫40度以下(在室溫下避免日照),可用28天,應於開始當日註明效期,。

3.預先抽好單一或混合胰島素的針筒,需冷藏且在30天內使用。

4.超過時間未用完的胰島素需丟棄。

注射胰島素的病患多久測量一次血糖?

  • 控制良好的病患,依醫師指示,每一週測三餐飯前、及睡前血糖各一次。

  • 控制不好的病患,每天測三餐飯前、和睡前血糖,由醫師分析控制不佳之時點,並檢討改善可能的原因,及必要時考量調整胰島素注射之時間及劑量。

  • 生病或劇烈運動時,要增加測試次數。

胰島素正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1.遵照醫師處方,正確抽取單位劑量

2.按時注射胰島素

3.短效胰島素及短效、中效兩者混和胰島素皆於飯前15-30分鐘注射;若飯前血糖低於70mg/dl,應於注射後馬上進餐,以避免低血糖發生。

4.Noro Rapid 諾和瑞及Noro Mix30 諾和密斯30為速效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

,需於餐前立即注射或吃第一口飯後15分鐘注射。

5.一般胰島速注射器注射後需停留5秒;鋼筆型注射器注射後需停留20秒,才將針頭拔出,避免胰島素於拔出時滲漏或逆流,以致注射劑量不足。

6.將使用過的針頭(包括一般注射器、鋼筆型注射器針頭)丟棄到密封式的針頭收集桶裡。

資料來源:國防醫學院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科學家發現第一型糖尿病新基因

中央社 2007.11.15

英國科學家今天在首屆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當天宣布,他們又發現兩種和幼年型糖尿病相關的基因。

專家在最新一期的英國科學雜誌「自然」期刊中指出,人體的免疫系統中HLA-DQB1和HLA-DRB1兩種基因改變,會提高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

科學家指出,這兩種基因都依附在基因族群豐富的第六對染色體中。第六對染色體和複雜的自我免疫疾病有關,所謂自我免疫疾病是指病人的身體組織會受到自己免疫系統攻擊。

這種基因控制的劣質蛋白質,會破壞人體胰腺內的胰島細胞所產生的胰島素,使得病情加速惡化。

這項由英國劍橋研究所醫學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以英國和美國境內八百五十對手足為對象,進行基因組比較。

科學家在過去曾經在人體第一、、十六和十一對染色體中,發現它們和複雜的糖尿病都有關連。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二億四千六百萬人受糖尿病之苦,預計到二零二五年以前,全球患病人數會增加到三億八千萬人。

今天的世界糖尿病日大會將重點放在第一型糖尿病上,這種病好發於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和基因有很大關連。

國際糖尿病聯盟表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人數增加快速,平均每年增加百分之三

另一種更普遍,主要是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少運動所引發的第二型糖尿病患人數,也在許多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快速增加。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病,主要原因在體內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荷爾蒙,或是無法充分利用胰島素,又稱為「胰島素抗體」。結果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產生劇烈變化,容易導致患者失明、心臟病、截肢和腎臟衰竭。

醫生相信,透過及早發現糖尿病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雖然這種病目前仍無法治癒,但早期發現可以鼓勵病人利用改變飲食習慣控制血糖,遠離對生命的威脅。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糖尿病患常見6個飲食問題

糖尿病的飲食是最困擾患者的,坊間也常常流行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這些說法需要經過專業的檢驗,以免越吃越錯。

● Q1糖尿病的禁忌食物有哪些?
在所有糖尿病的併發症中,以心臟血管疾病最常見,造成死亡率最高,目前已知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血脂肪異常、高血壓、抽煙、肥胖、少運動、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阻抗性、血流動力改變、血液凝固異常、蛋白尿、高血糖等。所以為了達到控制血糖、血脂、血壓與體重,糖尿病患者應少吃油炸、油煎、油酥、肥肉、豬皮、雞皮、鴨皮、動物內臟、蟹黃、蝦卵、魚卵、醃製品及加工食品等。

● Q2糖尿病患可以不限制地攝食哪些食物?
水煮蔬菜、綠色大番茄、蔬菜汁、白開水、礦泉水、無油清湯、清茶、不含糖的汽水和可樂、無糖咖啡、無糖仙草、無糖愛玉、白木耳、蒟蒻等。

● Q3糖尿病應該怎麼分配餐次?
餐次的分配除了考慮個人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也應該搭配糖尿病藥物的治療方式,特別是有使用胰島素注射的人,需按照所使用胰島素的作用時間將餐次分配成3~6餐。

● Q4糖尿病患不吃糖就等於控制飲食了嗎?
任何含有糖或澱粉的食物如主食類、水果、奶類或甜點都會影響血糖,所以糖尿病不是只要不吃糖便算是控制飲食了。

醣類可分為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雙醣(蔗糖、麥芽糖、乳糖)、澱粉及纖維質。除了纖維之外,其餘醣類物質經消化吸收後分解成葡萄糖,變成血糖上升的主要來源。在一般的觀念裡認為食物中的糖會快速吸收,易導致高血糖,不過經研究,蔗糖不論是單獨使用或添加在餐點中,均不會比等量的澱粉對血糖造成的影響大,因此蔗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可以食用,但食用的份量必須納入總糖量中計算。

含糖甜點中除了糖之外,可能還含有脂肪,熱量或許也不少,這些部分也應該一併考慮。

● Q5糖尿病患如何選擇食用油?
動物油、奶油、椰子油、棕櫚油及棕櫚仁油含高量飽和脂肪酸,氫化的植物油會形成反式脂肪酸,這些飽和度高的油脂會升高人體的血膽固醇。玉米油、葵花油、紅花油、沙拉油則是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下降膽固醇,但對高密度脂蛋白的影響則未確定。

還有另一種脂肪酸,稱之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不但可以使膽固醇下降,但不會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可說是目前最被看好的營養素,如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茶油等都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植物油。食用油熱量高,攝取過多易造成體重過重,所以應控制使用份量。

● Q6鮮奶喝起來不甜,可以當成開水來解渴嗎?
牛奶含有乳糖,雖然口感上沒有蔗糖高,但仍須按照時間與份量來食用,況且牛奶亦含有熱量,所以不能當開水喝,不過乳糖與澱粉和葡萄糖相比,較不會引起血糖反應。至於全脂奶與低脂奶或脫脂奶的差異處在於脂肪含量,成年人或肥胖者較適宜選擇低脂或脫脂奶。

內容摘自/三采文化出版《糖尿病全食物調養》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利用大腸桿菌調控並合成胰島素 陽明大學實驗成功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而且是由國內大學成功創新的!
雖然目前只是實驗, 希望陽明大學能繼續研究, 有朝一日嘉惠全世界第一型糖尿病友!
------------------------------------------------------------------------------------------------


陽明大學榮獲國際基因體工程生物競賽金牌獎
96.11.9陽明大學秘書室

本校日前由七位分別來自生命科學系、醫學系、牙醫系等的大學部同學為主,加上五位生醫資訊、醫工等研究所的同學擔任指導員所組成的團隊,參加2007年11月2-6日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iGEM國際合成生物大賽,從59支參賽隊伍中,我們與哈佛、普林斯頓、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帝國學院等三十餘個知名大學一起取得金牌獎。

國際基因體工程生物(international Genetic Engineering Machine,iGEM)競賽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也是一年一度的「合成生物學」盛事。這個競賽的起源是一群工程背景的科學家試圖由工程的角度來詮釋生物學,卻被生物學者認為不可行。因此他們從2004年開始首先邀請幾個名校的大學部同學參與競賽,例如哈佛、普林斯頓、柏克萊等。其後規模逐年擴大,到今年共有18國59隊580人參加。

今年是台灣第一次有學校組隊參加iGEM國際基因體競賽,而陽明大學是唯一代表台灣參賽的隊伍。

本校參賽的專題完全是由同學們以腦力激盪的方式,自己設計出一個調控葡萄糖恆定的線路。雖然這只是一個在大腸菌中做的可行性評估,未來若能成功地應用到人體,將可在患者體內自行合成胰島素,也不會有施打過量所造成的休克等問題。這可避免機械必須使用合成的胰島素,又需要提供電源的不便。

這個觀念受到許多參賽團隊的稱讚,認為極富創意,也有可行性。同學們的英語更受到大家的讚許,因為他們不但講得好,也能針對問題,清楚地解釋問題的關鍵點。

最後這個來自陽明大學的隊伍與哈佛、普林斯頓、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帝國學院等三十餘個知名大學一起取得金牌獎。

相關新聞報導
聯合新聞網:國際基因生物賽 陽明奪金牌
中時電子報: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賽 陽明大學鍍金

國際基因生物賽 陽明奪金牌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10多位師生到美國參加國際基因工程生物競賽 (iGEM),以在大腸桿菌上裝置可調控葡萄糖恆定的迴路為題,和來自其他國家的30多個隊伍同獲金牌。(陳智華/攝影)
陽明大學10多位師生到美國參加國際基因工程生物競賽 (iGEM),以在大腸桿菌上裝置可調控葡萄糖恆定的迴路為題,和來自其他國家的30多個隊伍同獲金牌,師生昨天返國,分享喜悅。

帶隊老師之一的生醫資訊研究所助理教授張傳雄表示,iGEM競賽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主辦,2004年開始,是全球性國際合成生物學學術比賽,今年共有59隊參加,台灣第一次參加,陽明也是唯一參加的台灣學校。

張傳雄說,陽明4月就註冊要參加這項比賽,並召募成員,之前密集討論研究,最近才將成果帶到美國發表,並獲肯定,和美國哈佛、普林斯頓、英國劍橋、帝國學院以及北京大學等,都獲金牌獎。

陽明團隊的成員來自生命科學、醫學、牙醫系等大學部學生,以及生醫資訊、醫工等研究所學生擔任指導員,最後選定設計調控葡萄糖恆定迴路的主題,不論口頭和書面的報告,成員都用英文報告。

生命科學系二年級的李明倫及醫學系三年級的林德銘解釋,這項設計是在大腸桿菌中設計出一個調控葡萄糖恆定的迴路,一旦偵測到血糖過高時,會啟動製造胰島素,血糖過低時,則有機制來分解過多的胰島素,如能應用到人體,有助於糖尿病的治療。

不少參賽者都認為參賽獲益良多,生醫資訊研究博士班五年級的張益峯說,看到別人的成果,讓他大開眼界,例如有一隊將細菌做成紅血球,產生蛋白質攜帶氧氣,令他印象深刻。

醫學生物技術系博士班四年級的廖威超說,看到其他團體的創意,可以刺激自己思考,得到很多。

陽明大學校長吳媛華表示,台灣的大學要提高知名度,利用參加類似的國際競賽就是很好的方法,但陽明經費並不充足,還好有5年500億經費,讓學生順利出國比賽。

陽明團隊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年底時擬在生物奈米科技會議發表,未來也會進一步再研究。

【2007/11/09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11.09 
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賽 陽明大學鍍金
陳至中/台北報導

 台灣學生「出國比賽」,又傳佳績!陽明大學13位學生參與「國際基因工程機械競賽(iGEM)」,歷經半年的努力與評比,設計出一個調控葡萄糖恆定的線路,獲得金牌獎。台灣首度有學生組團參加此項比賽,即獲得國際肯定。

 iGEM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是一年一度的「合成生物學」盛事,至今已舉辦四屆,參與者通常為各知名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的學生。陽明大學首度參與,即在18國59隊中脫穎而出,成為32個金牌獎得主之一。

 以大腸桿菌控制胰島素分泌

 iGEM的精神是以工程角度詮釋生物學,利用零件、線路、模組組裝成生物的系統,藉以進行實驗與討論。

 陽明團隊運用大腸桿菌實驗,設計出一個調控葡萄糖恆定的線路,使大腸桿菌能自行評估血液中的血糖濃度,適時分泌胰島素及抑制胰島素的酵素,避免血糖不正常,造成休克甚至死亡的情形。

 此模式若成功應用到人體,將可有效解決糖尿病一型病人的問題,不再需要由外接線路施打胰島素,而是經過基因移植、改造的方式,使細胞具備自行分泌和調控的功能。

 合成生物學與傳統基因工程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由系統的角度設計,然後尋找適當的控制零件來達成目標,存在標準化、模組化的概念。未來或許可像使用積體電路設計電腦一般,只需根據零件的規格設計,不需瞭解各零件內部的運作。

 參與學生之一的顏海威也認為,iGEM的特色就是可以運用之前已做成的模組,繼續做進一步的線路,不必每次都從頭開始,因此成果是逐漸累積的,永遠可以踏在巨人的肩膀上。

 iGEM精神為分享而非競爭

 顏海威說,該比賽的宗旨不是互相競爭,而是交流彼此的觀點和知識,打從比賽開始,所有討論的過程都要上網公開,讓全球所有的參賽者觀看。

 因此整個競賽沒有機密可言,而是互相成長。常常自己想不通的,看一下別人的發展就會找到答案,彼此相得益彰。

 陽明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張傳雄表示,將繼續派隊參與iGEM比賽,未來甚至將會以工作坊的方式,邀請各校有興趣的學生一同參與,希望能讓合成生物學在我國深耕茁壯。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一型糖尿病-無糖新生活

無糖新生活
【聯合報╱逸名】 2007.10.29 03:14 am

無法繼續追求新的刺激,舊有的感官記憶與依附其間的情感更能夠長久留存。喝過的珍珠奶茶,吃過的提拉米蘇,都將成為舌尖上不可抹滅的香甜痕跡……

還記得那天,我躺在急診室的病床上,全身無力口乾舌燥。我微微張開久閉的雙眼,看見透明的液體自頭頂上鼓脹的點滴袋,經過細長的導管滑入我手背上的缺口。等待檢驗結果的那段時間,爸媽站在一旁,掩不住的焦慮與疲憊。

醫生來到床邊,鎮定且明確地宣布驗血結果。也是從那刻起,我成了第一型糖尿病患,必須每天施打胰島素,終生無法間斷。爸媽不斷地詢問醫生相關問題,醫師也誠懇地回覆,而我不知道是衰弱到無法做出反應還是怎樣,只彷彿覺得心頭被鈍物撞了一下,有些恍然的暈眩。這就是我此後的身分了嗎?糖尿病,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會與這三字有任何連結,卻在青春正盛之時得到這樣的審判。醫生大略解釋糖尿病的引發原因、預後情形和應該注意的事項,聽著聽著卻像是隔一層膜似的與自己不相干。媽問我有什麼感覺嗎,我只輕輕搖了搖頭,沒什麼感覺呢,就已經發生了……事後想起,是些許不甘,悵然若失,以及無可避免的哀傷吧。

其實糖尿病雖然無法治癒,卻也不是絕症。只要經常運動、控制飲食,再加上藥物的輔助,就能將血糖維持在穩定的狀態,而與正常人無異。一天四次的胰島素注射雖然麻煩,但對我不造成困擾。較令人感傷的是,我的這一生,就從此與味覺的滿足絕緣了。而我曾是多麼愛吃的人。

衛教師諄諄告誡,如果血糖沒有控制好,是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的。但藥物只有輔助功能,最根本的還是飲食控制———每餐有固定的攝食量,豆類多少脂類多少,水果每天不能超過兩個拳頭……

住院那幾天,為了要算出合適的胰島素劑量,我只能吃醫院為我準備的定時定量的飲食。正餐的飯量菜量只有從前的二分之一,吃來完全沒有飽足感,剛開始不免有些哀怨。但想起從前在學校吃自助餐,總是縱情挾菜,層層疊疊鋪滿了餐盤,而緊湊的午休時間又逼得我必須迅速解決午餐,於是各式各樣的菜肴尚來不及掙扎,就被我吞進了肚腹,只剩下殘存的淺薄味道以及飽脹感。而現在,既然不能吃多,總可以吃很久作為彌補吧,反正暑假住在醫院左右無事,便開啟了我的「慢食」初體驗。

打開午餐飯盒,四分之三碗的白飯、一碟燙青菜、兩三塊豆腐,清清淡淡幾乎看不到油滴。挾起一口白飯,輕輕地咀嚼,一下兩下三下直到十幾下,竟然就有甘醇的香氣自齒頰間透出,純粹的米香是我不曾體驗的。無調味的燙青菜每餐必備,有時是高麗菜,有時是空心菜、小白菜。從前我把青菜都當成一類,咬碎了直接吞,自然分不出之間究竟有何差別。那幾天,我試著去分辨不同菜類的個性,才發覺光是青菜的世界,竟然也是如此紛呈多樣。高麗菜軟糯中帶有清爽,空心菜咬下去會有酥脆的口感,而小白菜的葉子與葉柄竟是全然不同的滋味。少了調味料,各種青菜都以本來面目示人,我也試著感覺他們獨具的自然真味。因為糖尿病的機緣,我跟上了最新的「慢活」潮流。想起從前總囫圇吞食,似乎是對不起那些犧牲奉獻的生靈呢。減量的正餐雖然讓我時時處於飢餓狀態,但食物也因此特別的香甜。總有一天,我會習慣「餓」的感受,比起一般人,只能享有更多吃食的喜悅與味蕾的感動吧。

除了餐量的限制之外,還有一項最不可逾越也最讓我感到痛苦的紀律,就是:一切含糖飲料含糖點心,全部禁食。

剛住進醫院不久時,我和爸媽去醫院的地下美食街散步。走過一家又一家的店面,濃郁的香氣不斷地喚起舌尖甜美的記憶,看著人們享受著我曾經擁有的味覺經驗,而我只能壓抑著胃中的飢渴,裝作無事一般地走過,不免又自傷自憐了起來。蛋撻、黑糖剉冰、西瓜汁、紅豆湯、烤布丁、草莓冰淇淋……曾經嗜食如命的生活必需,成了毒品似地要戒之慎之。經過咖啡廳堆滿甜點的透明櫥窗時,我不禁在心中默默地悼念那個已死的,可以吃甜食的自己。

幾天的煎熬過後,我漸漸就有了不同的想法———人之所以愛吃甜食,只因為糖類分子會與味蕾細胞結合,觸發神經衝動並在腦部引發幸福的感覺,是故甜食能滿足的,也僅止於口腔的慾望罷了,是非常原始且生物本能的機制。得了糖尿病後,我必須克制想吃甜食的衝動,換個角度,不也是種修行嗎?就如同持戒般地磨練自己的心志。況且人總是難以滿足於已經得到的,而世上的甜點,又哪有吃盡之時,故許多人就在口慾的漩渦中浮沉。這可能也是我原本的命運,但現在,我卻可以脫離生物本性的束縛,糖尿病不也成為自我提升的助緣嗎?

而記憶像酒,愈陳愈香。無法繼續追求新的刺激,舊有的感官記憶與依附其間的情感更能夠長久留存。喝過的珍珠奶茶,吃過的提拉米蘇,都將成為舌尖上不可抹滅的香甜痕跡。我不需要對未來喪失的抱憾,反而該對從前得到的感恩———我曾經品嘗過生命的美好,而那些將不會被過厚過重的未來掩蓋。我也該慶幸自己仍然能以嗅覺與視覺來體會美食的另一面相,感受水果馥麗的芬芳,欣賞糕點繽紛的色澤,而這一切都遠較從前更令我讚嘆感動。

因為糖尿病,我得以真正去品味生活中的細緻紋理,而那是我可能一輩子無知無感錯過的。想到這裡,心中的遺憾感傷逐漸褪去。無糖新生活就要在未來展開了,而我為此興起無比美好的想像與期待。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百萬糖尿病患三高問題大都不及格

耕莘醫院新店分院顧問醫師林瑞祥教授表示,糖尿病患對於健康的維持要更加注意,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問題,要控制得宜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糖化血色素應該要控制在7%以下、血壓數值要在130與80以下,血脂肪壞膽固醇數值,要控制在100以下。

不過,達到這樣指標的標準病患可不多,據統計,台灣的糖尿病患者,去年只有約4.4%的患者做到,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患者,三高的控制還有待加強。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就能夠降低五到六成的視網膜、腎臟以及足部病變。

中國時報 2007/11/08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奈米科技應用於第一型糖尿病之預防研究

◎Entelos發展電腦篩選(in silico)的新藥與檢驗試劑研發方法進行第一型糖尿病之研究

Entelos宣佈將藉由實驗非肥胖糖尿病老鼠(the non-obese diabetic mouse)發展電腦篩選(in silico)的新藥與檢驗試劑研發方法,此研究為首次以動物進行第一型糖尿病之研究,此電腦篩選的新藥與檢驗試劑研發方法不僅可以讓產品研發成功機率提高,並能降低研發成本與縮短研發時間。Entelos首席科學家Mikhail Gishizky博士就表示,將動物系統之臨床觀察資料轉譯至人體活體實驗之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實驗,然而其卻也可以對於人類疾病治療帶來重大之突破。

目前,藥界廣泛應用各種動物,從寄生蟲到斑紋魚,也有進行哺乳動物之基因改造以符合實驗需要,如同Entelos之非肥胖糖尿病老鼠(NOD mouse);儘管,動物實驗可給予人類疾病之病徵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老鼠與人類間存在的生物反應之複雜生理回饋與補償機制是不可忽視的差異。因此,此研究方法目前仍有待突破的是,如何提升動物模式在表現人類疾病狀況與預測人體反應的正確性。

此研究模式建立在美國糖尿病協會(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與科學諮詢委員會(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所建立的NOD 實驗平台下,此平台將可以促進對於對第一型糖尿病於NOD老鼠之瞭解,同時也可對於將此實驗結果與數據轉移到有相似病徵之人體治療有一定程度之認識;無疑地,此研究將有效提昇預防第一型糖尿病。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糖尿病友 審慎評估拔除智齒

這篇報導說, 血糖高不適合拔牙, 但智齒長歪對糖尿病友又是很大的風險. 到底該不該拔智齒, 看來糖尿病友仍須一起與醫師審慎評估...

----------------------------------------------------------------------------------------
智齒 該拔嗎?
2007.11.01  中國時報 張甄芳

如果確認智齒生長沒問題,可以保留;如果對口腔健康已有不良影響,可能需除後患

你有智齒?你拔了嗎?

林小姐的智齒牙齦常腫脹發炎,不時隱隱作痛,如果不理它,過幾天會自然消腫,可是不久後又再度腫起來,就這樣不斷循環,有人勸她將智齒拔掉就可以一勞永逸,但又有人說智齒拔得不好會有問題,最好不要拔,讓她陷入拔與不拔的矛盾中。

 ■有其他疾病 先評估拔牙風險

80歲的王老伯是糖尿病患,牙醫在製作假牙時,建議他要拔除智齒,但家人討論後覺得風險太大而拒絕。

智齒該拔嗎?什麼時候智齒非拔不可?這樣的問題常被廣泛討論,但民眾似乎還是不清楚何時該拔智齒?

國泰醫院口腔外科主任林宏政指出,臨床上的確有很多民眾害怕拔牙,也拒絕拔掉智齒,認為多保留一顆牙齒總是好的,但事實上,拔不拔智齒應視個別情況而定,如果智齒狀況對口腔健康已有不良影響,都建議拔除智齒,以顧全大局。

振興醫院牙科醫師胡韻生表示,智齒也就是所謂的第三大臼齒,的確也有咬合的功能,如果能做好清潔工作,確認智齒生長沒有問題,當然可以保留;或者是當第二大臼齒蛀牙時,就須要智齒為牙橋來做假牙,所以智齒並非全無功能。

 ■清潔不易 常導致反覆性發炎

胡韻生說,很多人的智齒經常是長歪的,以致清潔不易而導致食物堆積造成反覆性的發炎,而這樣的發炎也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對有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是另一潛在風險,所以這類患者如果身體狀況良好,都會建議把不良的智齒拔除。

此外,林宏政也提醒,如果智齒生長狀況不佳,埋伏在骨頭中,也可能產生囊腫病變而把正常的骨頭破壞掉;同時因為智齒清潔不易,非常容易蛀牙,使口腔衛生狀況不佳,很容易的也增加了第二大臼齒蛀牙的機率,這時保留智齒反而成口腔健康的禍害,就建議拔掉智齒。

拔智齒有沒有風險?老年人可以拔牙嗎?林宏政表示,拔牙的確也有風險存在,例如不小心傷到神經,或是拔牙也可能造成腫痛、細菌感染、下唇或舌頭的感覺麻痺等,這些可能併發症,對年輕人而言很容易恢復,但老年人可能神經受損較不易恢復,在生理和心理上調適也較困難。

不過,這些手術的併發症可透過手術前的正確診斷,如由X光片觀察牙根和下顎神經管的解剖位置、對手術過程的周詳評估,以及尋求專業的口腔外科醫師而大幅降低。所以老人並非不能拔牙,80歲成功拔牙的也有。

何時不宜拔智齒?胡韻生表示,年紀大的患者不一定不能拔牙,除非是身體狀況非常不好,如肝功能異常凝血功能不佳、生命垂危;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未獲控制、血糖值飆高等狀況都不適合拔牙,建議把疾病控制好之後再拔牙。

 ■長不正、牙根深 需手術切塊

對於智齒拔除,胡韻生表示,生長不正的智齒,因為牙根深,通常必須用手術的方式,將智齒露出之後,加以切塊再拔除,之後再加以縫合,如此才能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小叮嚀 拔牙後注意事項


通常拔的時間越久,腫脹的時間也會比較久,尤其是阻生齒。

一小時內,所有的血水、口水都要吞下,不可漱口,以幫助血液凝結,傷口復原。

回家以後,先冰敷個一小時,以後不舒適的時候都熱敷。


小撇步 清潔智齒 牙刷頭要小


國泰醫院口腔外科林宏政主任建議智齒清潔應注意:

- 選擇小刷頭的牙刷,以利清潔到後方智齒。
- 刷牙時嘴巴不必張太開,嘴巴開太大反而讓智齒後方空間變小不易清潔。
- 吃完東西及睡前一定要刷牙。
- 必要時使用牙線、沖牙器清潔都可以。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媽媽緊張 增加小寶寶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

瑞典一項研究發現,媽媽的緊張焦慮,會增加小寶寶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第一型糖尿病就是胰島素倚賴型糖尿病,肇因於自體免疫系統失常,失常的原因,目 前醫學還沒有結論。

瑞典的研究追蹤了將近六千個兒童,他們發現,有過離婚或者家庭暴力經歷的母親,養出來的孩子,在兩歲半這左右,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 率,比一般小孩將近高了兩倍。

研究人員研判這是情緒感染的結果,媽媽的緊張和焦慮,使得小孩體內的壓力賀爾蒙上升,引發胰島素排斥,造成糖尿病。